湘潭县融媒体中心3月18日讯(通讯员 胡琳 冯坚花)近日来,石潭镇通过党建引领“三长制”与3月学雷锋活动紧密结合,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体系,让雷锋精神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,绘就了一幅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乡村振兴新画卷。
田间地头的“红色网格”动起来
“突突突……”三月春雨中,中新村的拖拉机服务队穿梭在田间。这支由“三长”牵头组建的志愿队,春耕时节免费为缺劳力家庭翻整土地。“刘大姐,您家大棚的防寒膜该换了!”春寒料峭的清晨,五亩组组长张放军裹着军大衣,挨家挨户敲开蔬菜种植户的门。
在石潭镇的田间地头,总能看到“三长”队伍忙碌的身影。154名片长,630名组长,1337名邻长,达到全覆盖联系群众18643户,人均服务范围缩小到14户,基层治理末梢力量得到全面充实。他们既是村情民意的“活地图”,也是为民解忧的“及时雨”,更在三月春风里化身为新时代雷锋精神的“播种机”,让党建神经末梢直抵百姓屋檐下。
雷锋精神的“乡土表达”活起来
石潭镇将“三长制”与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相结合,通过“三长”发动村民自主参与美丽屋场建设,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。在八角亭村栗山组的“幸福湾屋场”别具特色:邻长冯菊华自掏腰包将自家民房一楼打造成免费农耕文化馆,吸引了众多大学生来参观。每当有人来时,72岁高龄的冯老总是不厌其烦地亲自介绍这些老物件,当大家看到犁、耙、黑白电视机、蓑衣、织布机、缝纫机、煤油灯等老物件时,脑中不由浮现出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凿井而饮,耕田而食”的画面。“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,传统文化之魂。我留住这些老物件就是留住记忆中的乡愁,传承农耕文化,让年轻人感知过去的艰苦奋斗和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”。冯老说道。八角亭村的“幸福湾屋场”成了“不忘初心、留住乡愁”的重要载体,也成为乡村农耕生活的“活字典”。
基层治理的“常青之树”扎下根
片、组、邻“三长制”工作推行以来,石潭镇坚持以群众需求、民生问题为导向,织密基层治理组织体系。3月,通过片组邻“三长制”化解的矛盾纠纷已超过10件,真正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“感谢你们帮我调解好这个揪心的纠纷啊”,骏马村丁某说道。近日,石潭镇骏马村两户村民因山林土地争议发生纠纷,片长金立强了解这一情况后,第一时间联系矛盾双方,主动入户调查了解矛盾发生的原因。经多部门联合走访,现场测量,还原比对,最终确定了两家的地界位置。3月14日下午,在片长金立强和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倪主任的努力协调下,双方放下偏见,坐上了调解桌。在协商调解现场,“三长”在安抚双方情绪的同时,与当事人进行反复沟通交涉,讲道德情理、理责任归属、明利害关系。最终,谭谋愿意做出适当补偿,双方握手言和。
春风吹绿柳梢头,雷锋精神暖心头。在石潭镇的阡陌巷陌、田间地头,“三长”队伍会继续用沾满泥土的脚步丈量初心,用带着温度的双手托举民心,将党建的根系深扎沃土,让雷锋精神融入日常,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,续写更动人的篇章。(完)
来源:石潭镇
作者:胡琳 冯坚花
编辑:李辉军
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