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2月16日讯(通讯员 任新宇)旷迎花是一名从小镇走出去的“90后”创业者,也是一名回家乡发展非遗产业的“守艺人”。作为石鼓镇湖南竹宝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油纸伞制作工人,她助力申遗推动技艺传承、创新工艺推动行业回暖、发挥特长推动非遗“出圈”等先进事迹多次被湖南日报、潇湘晨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,获得了社会一致好评。
返乡守艺助力申遗,让非遗“走”出去
石鼓油纸伞是一项在当地传承600余年的老手艺,旷迎花的爷爷、父母都是油纸伞制作工艺人,从小就对油纸伞制作耳濡墨染。90年代后期,石鼓油纸伞受到现代伞业的冲击,销量陷入低谷。为了寻找出路,一批油纸伞手艺人决意通过申遗来获得认同、打响品牌,他们想到了有文化、有见识、脑瓜子灵活的旷迎花,邀请她回乡带领大家进行申遗。此时,旷迎花已在株洲通过电商创业过上了收入可观的生活。面对家乡父老的期盼,为了留住家乡的独特技艺,旷迎花毅然回归乡土,扛起了油纸伞申遗的大旗。申遗之路比想象中要更加困难,面对资金匮乏、家人反对、频频碰壁,她未曾退缩。一次次介绍情况、一次次展示工艺、一次次完善材料……功夫不负有心人!经过3年多的努力,2016年10月,石鼓油纸伞制作工艺成功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有了“省级非遗”这块金字招牌,石鼓油纸伞把握政策机遇,实现了从“养在深闺人不识”到一步步走出湘潭、走向全国、走向世界的转变,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一轮高潮。
守正创新突破困境,让非遗“活”起来
2020年,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,石鼓油纸伞的海外订单几乎“全军覆没”,不少生产加工企业都处于停产、半停产状态。面对困局,知常明变者赢,守正创新者进。旷迎花通过市场调研,瞄准了国内儿童玩具类小型伞的市场需求,计划通过创新产品开辟新市场。创新意味着投入,开发新产品意味着风险,旷迎花的想法并没有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,但她认准了这条路,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。没有研发经费,她就自掏腰包进行试产;没有时间,她就牺牲休息时间反复试验;没有设计团队,她就厚着脸皮“无偿剥削”熟悉设计的同学朋友;没有销路,她就做出样品挂网测试,并根据客户的需求不断调整设计方向。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,她研发的儿童玩具类小型伞在市场上异军突起,大受欢迎,突破了行业低迷的困境,带动了整个油纸伞行业的回暖。
与时俱进赋能产业,让非遗“火”下去
作为资深的“电商人”,旷迎花深知油纸伞产业发展决不能错过电商这趟“快车”。她带头注册了淘宝、京东、阿里巴巴、抖音等各类网络平台账户,借助网络销售、直播带货等形式宣传销售石鼓油纸伞。石鼓油纸伞不但名声更“火”了,销量也更“热”了,高峰期每天的网络销售额可超过2000把。她的成功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,吸引了大批青年才俊返乡创业,向她学习油纸伞制作和网络销售。旷迎花则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经验,为新一代非遗传承者的培养和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短短几年间,石鼓油纸伞产业迅速发展为年产量1500万把、产值高达3亿的富民产业,这是无数个“旷迎花”回乡建设、携手并进的结果。随着一个又一个“追梦人”回到家乡,“产业兴旺”“乡村振兴”的梦想正以越来越清晰的方式照进现实。(完)
来源:湘潭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任新宇
编辑:徐倩
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