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潭商的老家谱丨盐商王相捐建半边街

来源:这里是湘潭 编辑:刘静 2024-10-24 16:43:05
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
—分享—

开栏的话:

湘潭曾经被人称为“金湘潭”“小南京”,总市繁华、物阜民丰,商贾云集、流金淌银。第四届潭商大会开幕在即,为宣传湘潭悠久的商业文化,展现湘潭深厚的商业传统,找回湘潭骄傲的商业自信,湘潭市广播电视台特推出《潭商的老家谱》微信专栏,撷取历史上几位潭商巨擘作为代表,讲述他们成就湘潭商业辉煌的传奇故事。昔人不远,读罢仍令人心生向往。

图片

潭商人物——王相

王相,字东溪,于明朝嘉庆、万历时期在世,是湘潭本土有据可考的第一位著名盐商。王相祖籍本为姜畲王氏,到他的祖辈王东沙做到长沙臣,遂迁居城里宁乡巷(今泗洲庵巷)。

图片

(图片由AI生成)

图片

(现如今的“观湘门”)

王相早年弃学,因久困诸生,遂改从商,利用王氏的人脉关系,经营盐业,家道大饶,成为湘潭本土有据可考的第一位著名盐商。明万历时,湘潭境内的西大步桥和流水桥临江一线,常年饱受水患,城墙和房屋受到极大损害。王相在运盐过程中曾经遭遇过风险,因“祷告神明”最后转危为安,遂发愿捐白银1400两,建起了400尺长、30尺高、30尺宽石墙,即观湘门至通济门沿河一带半边街石路,观湘门是湘潭县城的正门,从观湘门入,可以直接到县衙所在地。县城的西南门为通济门,“通济”即城内的水可以从这道门排到湘江去。半边街石路建成后,湘潭县城水患从此解除。

图片

(图片由AI生成)

湘潭地当水陆交通要冲,因水而生,说湘潭是用帆船拉来的城市一点也不为过。在帆船水运时代,湘江是沟通岭南、岭北、两湖,乃至南北中国的重要内河交通线。湘江长沙段河道较直,缺少停泊帆船的港湾,每遇大风,船只容易相撞甚至颠覆。而湘潭,涟、涓、渌三水在境内穿越,湘江在此拐了一个大弯,水流平缓,无礁石湍急之险,特别适合舟楫停泊,在整个湘江流域有着最好的水运条件。由此,湘潭天然成为湖南主要的货物集散地,逐渐形成了商船林立的景象,傍水列肆,绵延十余里。唐代著名政治家、书法家褚遂良有诗《湘潭偶题》:“踏遍九衢灯火夜,归来月挂海棠前。”明末,湘潭已成为湖南第一大码头,万历年间有码头10余处,清乾隆时沿江码头有51处,最多时有53处,湘潭民船数量和船工队伍亦居全省之冠,适宜远距离运输的大河船最多,湘潭“倒扒子”尤为著名。民谚有“倒扒子两头尖,有水上得天”。明清时期,湘潭湘江段超一流商业都会的繁华盛景,绘就了一幅湖南版的“清明上河图”,至今令人神往。湘潭也被著以“小南京”“金湘潭”“中国内地商埠之巨者”、“天下第一壮县”等美誉。

王相为当时湘潭巨富,除热心公益外(还曾捐修十四总黄龙寺码头),对子女教育也特别重视,其子王应中,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中进士,后因朝中严嵩专权,决意不仕。这样一位气骨凛然的人,一直家塾于乡,湘潭后来的知名之士多出自他门下。侄曾孙王岱(别号山长),三楚名儒,崇祯举人,与王渔洋(士祯)诗名并世。王岱老年出仕,初授京卫学博,却又生性耿直,不容于朝,康熙二十二年(1683年)贬为澄海知县,自言“待罪兹土”。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、文学家、书画家。

来源:这里是湘潭

编辑:刘静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