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【随笔】 深秋时节话芋头

来源:楚国良 作者:楚国良 编辑:宋倩 2023-10-13 16:00:49
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
—分享—

湘潭县融媒体中心10月13日讯(通讯员 楚国良)芋头,在农村,一直以来都有良好的声誉,它既是春荒度日时的救命宝贝,也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蔬菜。

深秋时节,毛茸茸、胖乎乎的芋头又进入大众的视野。但是,大家对芋头有多少了解呢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
图片1.png

(一)

芋是天南星科、芋属植物,湿生草本。块茎通常卵形,粗糙的外皮,常生多数小球茎,均富含淀粉。叶2-3枚或更多,叶柄长于叶片,长20-90厘米,绿色,叶片卵状,长20-50厘米。芋是开花的,花有天南星科植物常见的佛焰苞,佛焰苞长短不一,一般为20厘米左右。管部绿色,长约4厘米,粗2.2厘米,长卵形;檐部披针形或椭圆形,长约17厘米,展开成舟状,边缘内卷,淡黄色至绿白色。肉穗花序长约10厘米,短于佛焰苞。花期2-4月(云南)至8-9月(秦岭)。

芋头原产于中国、印度、马来半岛等地热带地区,在中国南北长期以来都有栽培。

自古以来的文献记载中,芋头的身影随处可见。如《诗经》中有“君子攸芋”之句。出自战国时期的《管子・轻重甲篇》当中写道:“春日倳耜,次日获麦,次日薄芋,次日树麻,次日绝菹。”从此可见,芋在当时的地位不亚于麦和麻,在2千多年前芋已成为当时的日常食物。

古人更是不乏对芋头种植的研究与记录,如西汉晚期氾胜之汇录的农学著作《 氾胜之书·种芋篇》中记载“种芋, 区方深皆三尺,取豆箕纳区中,足践之,厚尺五寸。取区上湿土和粪纳区中,箕上厚尺二寸,以水浇之,足践令保泽。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,足践之,旱则数浇。箕烂芋生,子皆长三尺,一区收三石。”

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的《齐民要术》中说种芋时需“宜择肥缓土近水处,和柔粪之,二月注雨可种。率二尺下一本芋,生根欲深,斸其旁以缓。其土旱则浇之,有草锄之,不厌数多。治芋如此,其收常倍。”

在西晋、南北朝、宋等屡次朝代更迭中,芋头都曾是十分重要的粮食作物,地位仅次于水稻和小麦。杜甫在《赠别贺兰铦》中有言及“我恋氓下芋,君思千里莼。”将氓山下的芋头与江南著名的莼菜相媲美,可见他对芋头之爱。苏轼也偏爱食芋,还盛赞芋头“香似龙涎仍酽白,味如牛乳更全清”。刘诜在《地炉拨芋诗》中写到“红蒸榾柚森怪兽,灰中蹲鸱香可拈。人间宰相君莫问,趺坐且荐春醪甜。”

宋人陆游诗中写到:“夜生昼卧腹便便,叹息何时食万钱。莫谓蹲鸱少风味,赖其撑柱过凶年。”蹲鸱即为芋头,《别录》中称为土芝,古称莒,另有水芋,芋岌、毛艿(小块茎)、毛芋,青皮叶、接骨草、独皮叶等别称。中医认为其味辛性平,滑,有小毒,能宽肠胃,充肌肤,滑中。冷啖,疗烦热,止渴。令人肥白,开胃通肠闭。产妇食之破血;饮汁,止血渴。破宿血,去死肌。和鱼煮食,甚下气,调中补虚。

《本草纲目·菜部》对芋头之功用有详细的记载,当中还提及“《史记》卓氏云岷山之下,野有蹲鸱(chī),至死不饥,注云芋也。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。"

唐代许多平原地区普遍种芋,芋头正式进入种植鼎盛期,”汉女输布,巴人讼芋田“描画了唐代东川的农业生活景象,杜甫有”园收芋粟不全贫”的诗句,可见当地的芋头和当时北方的主要粮食小米一样重要。南宋时有些平川还以芋区和粟陇为夏季主要农作物。由于冬小麦的逐渐推广,随着冬小麦和水稻的轮作,用于种芋的闲田渐少。南宋后,芋头转变为一般蔬菜,代粮价值只是依稀出现在各个角落替补主食。

图片2.png

(二)

芋头是多年生块茎植物,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。叶片盾形,叶柄长而肥大,绿色或紫红色;芋头它外形似“荷叶”的身影,肉肉的枝条,翠绿翠绿的椭圆形的叶子,叶片不同位置的颜色也有讲究,虽然不大明显,却十分微妙:越靠近中心点的颜色越深,然后慢慢向外淡去,仿佛是有一种能量从心底涌入全身的感觉,浑然天成。再配上那纤细却挺拔的茎,一株芋头便像是一位有着江南韵味的富家小姐。夏天雨后,或有晨露的时候叶子上常有圆圆的水珠,晶莹透亮,极富有诗情画意之感,最是喜人。

我的老家是湘潭县易俗镇踏龙村,这里盛产白芋和槟榔芋,槟榔芋是芋头中的上上品,颜色系咖啡红。记得我小时候,父母每年都会在自家的自留地里种一些芋头。芋头粗生,在水田、低洼地或水沟,只要水分充足,土壤不是太贫瘠,都能生长。几乎不生虫子,但生长期较长。春天,芋头长得跟我一样高了,茎叶茂盛,挨挨挤挤。夏天里,太阳大,我常常是摘一片宽大的叶子遮挡头顶。挖芋头时,一定得当心手痒,芋头梗“嚯人”,如果不小心碰到了芋头梗,那就会痒了起来,手、臂、脸、脚,凡是裸露的地方,没有一处不痒。用手去挠,越挠越痒,越痒越挠,本来不痒的地方,变得痒了起来。父母亲有止痒的绝招,把孩子们招呼到灶膛边,烤一下火,身上的痒就神奇地消失了。尽管夏日烤火当好受,但为了止痒也得这样做。挖出来的芋头,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,集结在一起的芋头犹如钵头那么大块。少则一斤,多则有几斤,他们以芋头为中心,你挤我靠紧聚一团。掰开了就是一大堆,它可以分为外表有褐色蓬松的粗毛和细毛的芋头。老家人称那些又圆又大的芋头叫“芋头娘”,环绕在它身边的茸茸小芋头叫“芋头崽”。一个芋头娘,往往围着三四个小芋头崽,就像母亲拉扯着我们。到了冬天,父母亲用篾箕挑回好几担芋头,堆在谷仓旁边,可以储藏很久也不腐烂。冬天寒风凛冽,除了能吃到萝卜、白菜等少数蔬菜之外,其他的也只有芋头和坛子菜了。

因此,无论哪家,就是田地再少,都要种上够来年全家需要的一大块地的芋头来。水田要种水稻,舍不得,就选离水源近的旱地。这是必不可少的。

芋头高温高湿的环境要求,普及程度远没有后面泊来的“洋芋”——土豆那么高,但它俩携手成了黄金搭档,芋头与马铃薯的间作套种有助于增产,能使效益大幅增加。芋头不宜重茬种植,可与水稻轮作。

图片3.png

(三)

芋头,作为餐桌上的百变精灵,它可盐可甜、可塑性极强。芋头属于薯类的一种,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,堪称“胆固醇的搬运工”,它能帮助我们把体内多余的一些脂肪和胆固醇排出去,能够延缓人体对能量的吸收,使人体不至于在短期内迅速发胖。不仅如此,芋头还有辅助调节血压的作用。因为芋头里含有相当多的钾离子,对血压的控制有好处。另外,芋头中氟的含量也很高,也可以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牙齿。

芋的块茎含淀粉69.6-73.7%,蛋白质1.75-2.3%,灰分1.17-1.68%,还有钙、磷、铁及维生素C、维生素A及丰富的维生素B、维生素B2。芋头是老少咸宜的大众化食品。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有诗赞曰:“香似龙涎仍酽白,味如牛乳更全清。”现代著名画家齐白石也经常爱把芋头画进他的水墨丹青里。其貌不扬的芋头,却能赢得众多名家的青睐,其魅力由此可见一斑。南宋美食家林洪的《山家清供》里有这么一句诗“煮芋云生钵,烧茅雪上眉 。”这句诗别出心裁,独具一格,想象力是如此丰富,居然能从煮芋头时那热腾腾的蒸汽联想到天上的云朵。

普通老百姓做芋头菜,虽然没有那种诗情画意的联想,但也能做出几个花样来。我母亲就能将芋头做成几道菜。如水煮芋头,将“芋头娘”“芋头崽”连毛一起煮。煮熟后,捞起来放凉,再轻轻撕去外皮,淡紫色的芋肉便露出来。芋头崽小,鸡蛋大,至多鸭蛋大,毛茸茸,剥开来,白白嫩嫩,滑腻如凝,玉脂如肪。“芋头娘”,大约因为哺育了芋头崽后,变老变涩了,直接吃麻口。这时的芋头煮娃娃菜,汤汁稠绵得粘嘴。还有像红薯样的煨着吃;将芋头崽煮熟擂成稀饭样的,放上几根切断的绿绿的大蒜苗作馅料,非常可口下饭;或将“芋头娘”切成一丝丝炒牛肉吃;还有将芋头切成一小片状,放上剁辣椒和豆豉蒸着吃等等。

芋头是肉食的最佳搭档,如果把芋头跟肉一起炖,它可以非常好地把肉里面的油脂成分吸到自己身体里去,所以芋头又叫“炖肉伴侣”。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芋头蒸排骨,芋头带着微微的甜,经过简单蒸煮,浸入了排骨的肉香,两者配在一起,炖得软烂入味,一份总是不够吃的。还有一个跟芋头搭配在一起十分美味的便是五花肉。将五花肉下水煮到七八成熟捞出晾凉,下锅小火慢炸,定型后切成片。芋头洗净、削皮、切片。把肉和芋头在碗里码好,加入各种调料。码的时候,肉皮朝下,一块肉一块芋头依次交替码入。一层五花肉,一层芋头,整个芋头扣肉煲就是这样子层叠相间堆得满满的,芋头与五花肉的香味相得益彰。上锅蒸至肉软烂即可食用。这道菜里的芋头吸附了五花肉里的油脂,使五花肉吃起来肥而不腻,非常适口。

虽然芋头是好东西,但芋头的黏液中含有一种复杂的化合物,遇热能被分解,这种物质对机体有治疗作用,但对皮肤黏膜有强的刺激,因此在剥洗芋头时,手部皮肤会发痒,在火上烤一烤就可缓解,所以剥洗芋头时最好戴上手套。一定把芋头煮熟煮透以后,才去食用,不然会引起胃胀积滞等消化不良现象。同时,芋头喜温恶冷,不耐低温,因此储存芋头时,不建议放冰箱,适宜存放于温暖通风处。(完)

来源:楚国良

作者:楚国良

编辑:宋倩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xtxnews.cn/content/646754/57/13155226.html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