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县融媒体中心2月15日讯(记者 陈玲芳)继去年10月中旬,湘潭县启动村(居)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试点后,现正式进入全域推进的新阶段。湘潭县精心组织,狠抓落实,以强化组织保障、把握关键环节、健全激励机制作为全面有序推进的突破口,确保高质高效完成该项工作。目前,全县组织动员17个乡镇、351个行政村(社区)、2.2万余名村(居)民代表积极参与联系23万户群众,为村(居)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运行通畅,稳定发挥作用,实现常态长效打下坚实基础。
强化组织保障 层层推动
组织保障是推动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。“再弱也不能弱保障”,这是湘潭县在推进村(居)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过程中的共识。基于此,湘潭县通过坚持高位推动,健全统筹体系为组织保障“强身”。
成立以县委常委、组织部长为组长的全域推进村(居)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领导小组,构建组织部门牵头抓总,政法、公安、民政、人社、农业农村、信访等部门分工负责,乡镇、村党组织抓日常的工作机制。在优化组织统筹的同时,湘潭县还在县级层面建立“月调度、季总结、半年通报”工作机制,加强对工作推进情况的调研指导,确保难事有人理、难题有人解。将工作的落实纳入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,对工作推进迟缓、落实不到位的,坚决予以通报。通过锚定目标任务、明确时间节点、增加考核细则为工作走深走实扣上“紧箍咒”。目前,全县17个乡镇均已结合各自实际出台工作方案,居民代表产生、组织集中培训、构建组织体系等工作均有条不紊地全面铺开,成功打造乌石镇、青山桥镇、云湖桥镇、易俗河镇4个示范点,上下联动、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已形成。
把握关键环节 高质推动
如何回答“谁来当代表、为谁当代表、怎么当代表”三个问题,直接影响代表联系服务水平。在推进村(居)民代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,湘潭县突出把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两个关键环节,确保工作高质高效落地。
守好“入口关”,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。以“四推四不推”原则,严格村(居)民代表资格条件,进一步补强调优代表结构。组织发动综合素质较好的、热心村(社区)事务的、乐于服务群众的、在群众中有一定威望的4类群众参选村(居)民代表,明确规定长期在外的、被剥夺政治权利的、违反法律法规正在被调查的、长期拖欠集体资金或者非法侵占集体财产的4类人员不担任村(居)民代表。落实“责任关”,坚持把作用发挥放在首位,制定“片长”“组长”“村(居)民代表”履职清单,以走访居民常态化、为民服务常态化、学习宣传常态化三个“常态化”为抓手,切实发挥好代表“政策宣传员、民情联络员、安全防护员、文明示范员”作用。聚焦问题解决,通过建立县乡村民情分析制度、问题反馈机制,形成“群众反映—代表收集—组织答复”的良性自治格局。截至二月中旬,全县1.6万多名村(居)民代表已完成“五个一”活动,发放宣传单5万余份,协助调处矛盾纠纷700余起,带头参与人居环境整治、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孝老爱亲、勤俭节约等,全面构建起乡风文明新风尚。
健全激励机制 争先推动
为了村民代表履职更有底气、更有干劲,湘潭县明确了给嘉奖、给平台的激励机制,让大家积极、稳定投身农村公共管理和服务,实现政府治理、社会调节、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。
统筹县内资源,采取公共交通费优惠、旅游景点门票优惠、银行贷款优惠、健康体检优惠、通信流量费补助等各种有效激励措施,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。结合“莲乡红、里手行”党建工程,将村(居)民代表纳入湘潭县“村(居)民代表里手”,对表现突出的村(居)民代表优先发展为党员,优先作为村级后备力量和村(社区)“两委”成员培养,优先提名推荐为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。把村(居)民代表队伍建设纳入基层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,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培养。每年举办村(居)民代表培训示范班,带动乡村开展村(居)民代表经常性学习培训,乡镇制定村(居)民代表学习培训计划,结合开展党员冬春训等,统筹抓好村(居)民代表培训,确保每名村(居)代表每年至少接受1次学习培训。
来源:湘潭县融媒体中心
作者:陈玲芳
编辑:罗伟
本文为湘潭县新闻网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