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古塘桥中学:见证烽火岁月中的湘潭教育

来源:湘潭在线 编辑:赵思佳 2022-11-17 21:13:57
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
—分享—

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谷桔

湘潭县河口镇古塘桥集市上,紧邻潭花线有一所古塘桥中学。桂花飘香的季节里,孩子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学习,朗朗书声响彻校园。这所学校自1919年开办以来,已经走过了百余年风风雨雨,现有在校学生262名。

当我们走进古塘桥中学的时候,会发现它不仅为农村孩子撑起了一片学习的乐园,更是见证了抗战时期湘潭办学的一段峥嵘岁月。

“这个学校兴办于五四运动时期,最初叫‘谢氏起凤学校’……”说起学校过往,今年76岁的郭继拔话匣子打开了。郭继拔于1979年来到古塘桥中学任教,1999年任学校书记直至退休,对于校史他再清楚不过了。学校办在谢家祠堂内,最初是一所小学,1958年开始办中学。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学校迎来了潭中的学子。

潭中,是湘潭中学的简称,湘潭中学则是湘潭市第一中学的前身。日寇入侵湘潭时期,学校成为轰炸扫荡的重要目标,在湘潭市第一中学地标性建筑钟楼之上,还留有当年日军机关炮扫射的弹孔。在抗日战争开始不久,为安全起见,潭中于1938年从县城搬迁到古塘桥正常上课,远离城市中心的古塘桥,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湘潭的一个教育中心。

对于这段历史的细节,现年97岁的许正甫更有发言权。他是潭中初32班的一名校友,1940年秋至1943年夏,就在潭中战时校址古塘桥求学。

旧时,大多数祠堂都曾用作学校。在许正甫的记忆中,在古塘桥悠悠涓水的两岸有刘家祠堂和谢家祠堂,前者环境优雅树木葱茏,是潭中女生部所在地,女老师也都住这里,老师就从紧靠刘家祠堂的渡口过河兼课。后者所在的区域其实有两处祠堂房屋建筑,临街的是陈家祠堂,为潭中校本部,校长、主事、主任们都常驻于此,还有学校办公室、图书室、部分教室、师生宿舍、传达室和男生集合举行仪式、升旗降旗集合的内坪。往后走就是谢家祠堂,教室、部分师生宿舍、厨房、食堂、洗澡间、学生会工作室及其他大的活动场所多在这边,后来又增建了茅草屋。两个祠堂相距三四十米,一道竹篱笆走廊将它们连成了一个整体,走廊上还盖着茅草屋顶以避风雨。比较大的全体活动、庆祝节日(比如40周年校庆)等大多在校本部举行。

虽然涓水将校园隔成了两部分,却并不影响师生们的学习生活。那时候,全校学生大约有四五百人,男生女生们经常一起打排球、开展学术联系。也曾有一封封贴着邮票的情书,越过河流、经传达室来到彼岸,若被要好的同学“截胡”,便会被拆开来读。其实,信中只是一些文辞优美的抒情表达而已,倒是激起了涓水河畔阵阵清脆的笑声。

当时的古塘桥有大约20来家商店,小吃、杂货、布匹、小文具店、小旅店等一应俱全,旁边还有一座优雅、安静的教堂,抗战时期有这样的学习环境,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。在许正甫看来,潭中战时校址选择在此,大概也是考虑到这里安全、方便、利于学习。而得益于校址的那一湾涓水,师生们可以顺着水流较快到达湘潭县城,交通十分便利。

在古塘桥办学时,潭中就有40年的教学积淀。也得益于当年的古塘桥中学,潭中的浓厚学风、严谨教学等办学传统得到了延续和发扬。一批批热血澎湃、心怀梦想的学子,在动乱的时代幸运地成长于战火的后方,继而成长为祖国建设的一分子。许正甫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,中学毕业后,他考入湖南大学水利系,进入长江水利委员会工作直至退休。他曾在1983年武汉防汛抢险中荣立一等功,也曾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。自上世纪90年代起,他担任一系列水利全书、辞典的编撰工作,主持的课题获水利部科技二等奖。他的许多同学在毕业后也考入名校,继而上大学、就业,诞生了不少中学教师、工程师、教授等。

白驹过隙,韶华不负。80余年过去了,今天的古塘桥中学宽敞明亮、环境优雅,为孩子们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。学校的那段烽火记忆不仅不会被忘记,更会成为一种力量,激励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奋发图强。


来源:湘潭在线

编辑:赵思佳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