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田间忙碌的李罗斌
阅读
袁隆平与李罗斌(资料图)
李罗斌与粮食的不解之缘
红网湘潭县分站7月2日讯(记者 莫锦文 张学)退休后颐养天年,是许多老同志的心愿。但在湘潭县有这样一位智慧老人,17年前就已经退休的他依然躬耕在农业科技第一线。今天,由县委老干部局、县离退休干部服务中心、县融媒体中心共同推出的最美离退休支部、最美老干部、最美五老志愿者《三最美》系列报道,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“硒”望的田野,听听全国劳动模范、高级农艺师、湘潭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的故事。
即将步入耄耋之年的李罗斌是湘潭农口系统当之无愧的“常青树”,他的工作经历,真正映照了改革开放40年来湘潭农业耕种模式的变迁。1969年,在湘潭大学农学系有过求学经历的他与农技推广工作结了缘。整整50年来,他躬耕于田间地头,带领农民群众从“吃饱”到“吃好”,赢得了广泛赞誉。
提及李罗斌,就不得不提到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。1985年以来,泉塘子农技站一直是袁隆平院士的中试示范基地,从“三系”到“两系”,从“超级稻”到“再生稻”,而李罗斌正是泉塘子农技站的站长。说来也巧,李罗斌刚好比袁老小一个轮回,两位同样属马的老人在“粮食”这个关键词上,有太多契合。
李罗斌说:“三年困难时期,一碗饭可以救一条命。有很多老百姓说,吃一餐饱饭去死都行,那是刻骨铭心的。对粮食的感情,我可能比任何人都深。“
2002年,李罗斌到了退休的年纪,但他对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热情丝毫未退,而且许多工作他还继续发挥余热。面对市、县两级返聘的请求,他选择了继续干下去。可谁又能想到,这一干就是17年。
”今年袁隆平先生有一个新的项目,泉塘子非搞不可,我还得努力工作,不为他丢丑。“李罗斌告诉记者,袁老的新项目正是“第三代杂交水稻”。去年6月17日,泉塘子的试验田里播下了第一批种子,9月6日安全结穗,经检测发现,平均每一穗的总粒数达到359粒,按这样计算,亩产达到了1300公斤。
如今,试验田里除了成片的“第三代杂交水稻”,还有一片播种了李罗斌花了大量心思研究的新品种——高硒功能米。2013年,年过古稀的李罗斌从全国各地搜罗了70多个优质稻品种进行试种,经过5年的潜心摸索,高硒功能米终于研究成功。其中,名为“忠香优丽晶”的富硒功能米经国家权威机构鉴定有机硒含量高达97%。
”我现在77岁了,如果这件事我做得不好,那前面都白做了。所以包括化验、取样,我必须亲自搞,保证它的质量“交谈中,李老多次表示,藏粮于科技才能让百姓实现从“吃饱”到“吃好”的转变。
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。如今,77岁高龄的李罗斌依然没有停下脚步,田间地头还经常能看到他熟悉而忙碌的身影。从追求吃饱到追求吃好,他仍在为钟爱的水稻科研事业贡献光和热,坚守在希望的田野上。(完)
来源:湘潭县融媒体中心
编辑:郭思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