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山两古迹纪事
左怀文
昌山定海寺
祷告灵仙风剪雨,天心人意企相涵。
梵声唱醒云中月,一炷清香漾翠岚。
昌山主峰锦鳌峰,距南岳45公里,系南岳七十二峰之一。峰北定海寺,从峰下泉塘井青石板路直上,转36道弯,即可抵达。
据清乾隆四十四年《湘潭县志》卷4《山水》、卷22《附仙释》与清光绪十四年《湘潭县志》卷4《山水》、卷8《人物•方技外传》载:锦鳌峰上有定海寺,(明末)僧竹浪诛茅所建。竹浪笔札豪妙,力举巨钟(寺有大钟高五六尺),常跏坐。自云零陵王氏胜国之遗民也。幼喜读浮屠书,祝发于祁阳之紫云寺,康熙中托盂至潭。见昌山左侧锦鳌峰曰:此佛地也,因跏坐其巅。七日夜,时大雪,高山深七八尺。翌日下山云:昨夜有两虎咆哮,从雪中掘余出。众不信,往视之,虎迹交错,雪窟中两股坐印宛然。里人骇异,因捐地建刹,名曰定海。僧博学工诗文,天旱能祷雨,预定雨至时日皆奇验。……乾隆四年(1739)五月,忽约其好友郑生至,曰:今吾圆寂期。遂沐浴更衣跏坐,口占曰:来无所从,去无所往,寂照无边,当下安养。举手向郑别遂逝。今塔在锦鳌峰左侧,先自铭其额曰:祥云结彩,字甚遒劲,著有心主经、定海寺语录,里人塑像于昌福寺,每遇旱,祷之辄应。
民间传说有异,据《石鼓镇志》载:竹浪禅师,王氏,四川人,熟谙天文地理,阴阳八卦,昔为辽东总兵吴三桂之军师。康熙十七年(1678),吴三桂于衡阳称帝。反清兵败后,竹浪便辞官皈依佛门,来到昌山修行。当地高姓山民,伐薪辟径,觅得竹浪,见竹浪结草为庐,不食人间烟火,旁有两只斑额老虎“听经”“护驾”。一日,山中起火,烈焰冲天,竹浪驾一朵红云飘然而去。山民缅怀竹浪,便修建定海寺,募塑竹浪神像供奉之。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,由十四都都总主持,备三牲酒醴祭奠。清光绪年间(1871--1908),四川提学使赵启霖曾捐款修葺一新。民国36年(1947),以国民党陆军少将汤培根为首,又捐款扩建成两进一殿、重檐斗拱、雕梁画栋之宏伟建筑。内有大钟一座,高约2米。寺门横匾曰“定海寺”,联曰“定而能静,海不扬波”, 寺内横匾曰“霖雨苍生”,联匾均系赵启霖题写。
时至上世纪五十年代,盛行“破旧”,亦殃及定海寺。幸有十二洞赵氏信人等,趁月黑风高,背负竹浪禅师金身,自一字大脊穿山而行,悄然藏匿于三碗斋饭圫下天然石屋内,后几经移转。七十年代中期,世风嬗变,遂将金身移置于十二洞一冬暖夏凉崖洞,洞壁如景似霞,别有一番洞天。神光长明,氤氲馨香,朝拜者众。千禧年后辛卯岁,又有赵氏信人力主,募集善款,于崖洞前建寺,以“定海寺”原名冠之。供奉灵仙,让万世信仰,虔诚祈祷,佑我山民。
铜梁山稍息亭
稍停步,到此已登峰造极;
息重担,远眺则放眼开怀。
《石鼓镇志》载,此联系晚清名臣、湘军统帅曾国藩(1811--1872)为往返家乡双峰荷叶塘(原属湘乡)“官道”上之铜梁山稍息亭所题。
昌山西走分支铜梁山,自北麓石龙口福星亭至南麓双峰县井字街,上七下八,全长十五华里,青石铺就石磴路,传为曾国藩所修。由石龙口拾级南登两公里许,过铜梁山顶峰村口曹家坳,即现一高谷平畴,海拔664米,再南行一公里许,乃湘潭、双峰两县交界之处风车坳,驻此可俯瞰曾国藩故居荷叶塘和古蜀国大将军蒋宛故居井字街。曾国藩在此建稍息亭,数十里山国风光尽收眼底。千禧年后,“官道”辟为“湘军古道”,供世人游览,游者徒步,逐级登升,别有一番寻味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,曹家坳曹云忠先生收藏一源自稍息亭青石碑,碑刻字体清劲爽朗,生动有致,以“褚遂良”为本,兼有“欧阳询”笔意。碑文曰:自蒋市街(即井字街)左出,委蛇到老仑坑,上铜梁山,计十余华里。而强为下县、赴潭、晋省,直达武汉。往返所必经羊肠石路,崎岖不易行,虽健步者,迨跻峰巅辄气倦思憩,然苦无所止。乡先正周绅绿洲于胜清倡修石路,工□(此处脱落一字,笔者析为“憩”字)之余,复与葛绅南村筹款建亭山麓,屋两楹,额曰“且息”,以资休憩,行人德之。民(国)二十年辛未季春,山洪暴发,吾乡建筑物冲洗无遗,斯亭亦濒于危城等。以前徽已邈,后起有责,乃谋之,四方君子醵金增葺,工成赁诸人。时其寒暑昕夕,分别水火之施,方便焉耳,功德云乎哉!援笔纪其始末如此。善后诸策,另订条规,不赘。周楞僧撰。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岁吉月。于后所列醵金(即捐款)人中,首为湘乡保安警察队捐资十一元,其余捐资一、二、三、五元不等,均依出资先后列序共二十余行,皆平民所为,未有高额之资。
自井字街上铜梁山有道两条。一为经花山冲上山之“官道”。另为碑文所载经同乐老仑坑上山之道,乃当地先民所修,最早倡修石板路、“且息”亭者,系晚清乡坤周绿洲(1849-1923),井字镇人,清附贡生。碑文由周楞僧所撰,援笔纪其重修“且息”亭之始末。民国二十年三月,“且息”亭遭山洪冲洗,八年后乃民国二十八年,募捐重修,供行人稍事休息。“时其寒暑昕夕,分别水火之施”,即区分寒暑季节与昼夜之不同,分别备以茶水与照明火把等设施方便过路行人。碑石收藏者曹氏之先辈曾为“守山人”,当地供给每月半担稻谷作水火之资。
历经沧桑,亭毁碑损,追往存续,以纪念造福民众之先贤。
来源:中国湘潭县网
作者:左怀文
编辑:黄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