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告别“黑色经济” 编织“绿色钱包”

来源:湖南日报 作者:曹辉 蒋睿 张杰 编辑:黄苏 2016-06-20 10:35:32
中国莲乡 湘潭县发布
—分享—

      记者 曹辉 蒋睿 通讯员 张杰 “五月杨梅已满林,初疑一颗值千金,味比河朔葡萄重,色比泸南荔枝深”。临近端午,湘潭县谭家山镇精榜杨梅基地日渐热闹了起来。杨梅基地漫山遍野挂满了杨梅果子,或紫 、或黑、或红,引来上万游客来此摘梅。

 

      作为曾以 “湘中煤都”、“湘中黑珍珠”等美誉闻名于三湘大地的谭家山,煤矿产业既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。2015年8月19日,随着最后一家小煤矿——老屋煤矿的关闭,谭家山镇小煤矿开采历史划上句号。

 

      时间过去快10个月了,谭家山矿区的环境有了怎样的改变?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6月8日,记者来到谭家山矿区,了解这里的变化。

 

      昔日“煤都”容颜改

 

      说起谭家山,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煤矿,到处都是黑色的煤灰。据该镇政府工作人员形容:“从前夏天穿白衣服出去,回家就会变成黑色,手心一出汗也是黑色的。”

 

      该镇受采煤影响的矿区面积达49平方公里,涵盖12个村、3个社区、2.8万人。57年的长期开采导致原有的地质和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,资源枯竭、生态环境失衡、民生受损、矛盾交织,维稳压力空前,至今已严重影响了矿区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。

 

      矿区所有煤矿关停后,这里有了最直观的改变。常因业务来此地的王女士告诉记者,从2015年下半年到现在,她来这里很多次,“感觉一次比一次好,空气舒服多了,地上也没有到处是黑灰,可以打开车窗透气了。”

 

      从2015年3月份开始,谭家山镇着手全面改善矿区环境。记者在看过几个矿区发现,所有矿区内所有的矿井目前基本被填平,危险设备也已清除干净,大部分矿区仅剩下办公用房。

 

      谭家山镇镇长周冬林介绍,这一年多来,他们投入了1000多万元进行国土、水利的改造,已经实现了2000多亩土地复垦,完成8公里道路硬化建设,重建石坝口水库至泉坝沿线8.1公里的水渠,解决棠霞、南泉、长岭、新泉、茶金、泉丰等6个村的生产用水问题,并筹资实施自来水安装工程,解决了部分居民的用水问题。但因矿区土地、水源等情况复杂,且后续问题很多,治理工作还需加把劲。

 

      从发展“地下”经济到发展“地上”经济

 

      所有煤矿关停后,是不是意味着谭家山镇的经济就走向了死胡同呢?为了在煤矿关闭后寻求新的发展出路,恢复矿区的新貌,谭家山镇在矿区综合治理和产业转型上做了诸多努力。

 

      记者从谭家山镇政府出发,沿着省道S313一路去看。周冬林依次向记者介绍,从国道到省道入口处的棠霞村种的是水稻和油菜,紫竹村的是药材和葡萄基地,榜塘村的是桑蚕基地,长塘村的是油茶和苗木基地……这些品类是根据矿区各村落不同的地质条件来引进的。

 

      尽管省道S313线道路两旁沾有黑灰的建筑物依然可以看到煤矿的痕迹,但不能忽视曾经荒芜的地里已长满绿色的植物。如小叶樟树苗、橙子苗、三七、党参……

 

      较早进入矿区改造的湘潭信达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的付雪坤认为,矿区的土地治理就是靠绿化、靠种植。种桑养蚕是湘潭县农业局推介引进到榜塘村的治理项目,现在苍翠的桑树基地取代了之前的荒地。

 

      镇上的干部还说,为鼓舞当地村民的积极性,该镇引导5个中心矿区村和S313沿线茶金村群众开展冬种油菜工作,根据连片油菜种植规模给予50—200元/亩的奖励。

 

      随着项目的入驻和发展,目前,谭家山镇共拥有1000余亩的蚕桑种植基地,400余亩的油茶及珍稀苗木培育基地,700余亩的油菜基地,500亩药材基地和葡萄基地,等等。这些项目的实施和引进,为转变矿区群众思想观念,提升矿区村的造血功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来源:湖南日报

作者:曹辉 蒋睿 张杰

编辑:黄苏

阅读下一篇

返回湘潭县新闻网首页